
2018年12月7日晚18时20分,第六十一期博雅读书会在我院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的主讲嘉宾是田炜帅博士,田博士现为中国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神父。本期读书会由我院文革老师主持。
在讲座中,田博士用“文化适应”、“中国化”、“本地化”三个关键词,概括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段的本地化特征,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省,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田博士首先指出,“文化适应”可以理解为一种帮助处理宗教和宗教之间、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工具。福音虽没有文化限制,但福音传播对象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里面,且宣教士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适应”强制传教士放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系统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将信仰信息处境化。所以,“文化适应”是一个永远的现在进行时。一个信仰和一个文化相遇会产生新的创造,引出一种对融合主义风险的承受。这种风险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可能是对文化适应过度敏感、完全背离。如以利玛窦所属的耶稣会为代表的文化适应阶段,亲近儒学是为传教,但耶儒不分又不利于传教。继利玛窦后的传教士又以基督信仰完整和教理纯洁为由完全反对“文化适应”,使福音宣讲一度僵化。

田博士认为,天主教“中国化”是指20世纪20年代,天主教内兴起的复兴运动。当时天主教内存在两种态度,一是护教,认为非基运动等只是诸多对教会的迫害之一;二是认为这是时代变更征兆,要对中国传教方法全面反思和调整。当时的中国化内容有:推动本地神职人员培养、发展教育事业、圣像去欧化、建筑中国化等。
在田博士看来,“文化适应”不同于“本地化”,而是“本地化”之前的准备,而且这个准备是永远进行的准备。他接着从四个方面对未来进行展望:第一、信仰教育与文化。这需要我们重新回应时代变化、做系统神学分析、重新认识先辈的信仰教导、扩展思维方式、革新信仰生活方式等。第二、福传与文化。最终要求信仰与文化的对话,教会是信仰载体,帮助信徒认识自己生活其中的文化,并在这些文化中分辨哪些因素可以和信仰融合、传播正确福音信息,哪些因素和福音精神相背离,需要我们努力作出改变。这要求教职人员有专业神学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在处境敏锐观察;第三、礼仪与文化。可以说现今我们已经从形式上完成礼仪改革。如使用本地语言、本地服饰等。但在现有形式上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教会建筑里加入更多神学表达,借鉴国外花窗设计进行图画圣经、教理讲授;第四、基督信仰与文化。基督信仰不单面对传统文化,也面对现代世界问题,提醒人们用发展眼光看待过去。对于教会,我们应该比社会更关注博爱、正直等优秀品格的价值。本地化神学除了礼仪敬拜,还应关注社会、关注贫穷、关注弱小、关注经济、关注经济道德性的发展、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等。所以教会除了讲教理本身外,还应对社会有贡献。

最后,田博士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让大家深入思考:“当所有宗教奉行中国化发展方向的时候,什么是民族的,什么是世界的?统一的和多元的关系又是什么?”他对此提出自己的理解是:教会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普世的;越是多元的,就越是大公的。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或分享自己的体会,或提出问题。田博士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在读书会的最后,文革老师总结说,如今政、教、学都在推动宗教中国化:教界注重自己的处境化,学界强调文化沟通和交流,政界关注宗教的社会功能、推动人类共同利益。所以对于宗教中国化,各人各方都存在很大的对话空间。我们和天主教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今天田博士的分享很精彩,其中启发性内容也希望引发同学们多多思考,更多有所收获。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思考中,本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院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