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19:30-21:00,学生会学习部邀请我院教师刘若民牧师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德国著名神学家潘霍华牧师《基督论讲稿》的读书心得。
《基督论讲稿》是潘霍华牧师于1933年夏在柏林汉堡大学神学系讲授《基督论》时的授课讲义,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又名《谁是昔在与今在的耶稣基督?》,即中文版《第一亚当与第二亚当》第36至111页部分),虽然此书并非由潘霍华牧师本人撰写,但仍是我们探讨和了解他的基督论思想(“教会论的基督论”或“基督论的教会论”)的重要依据和切入点,是潘霍华牧师留给后人相对比较完整的重要神学作品之一。

首先,刘牧师认为理解潘霍华的基督论,最关键是把握基督教“位格主义”概念。潘霍华认为“我与基督的关系,不应该是我与他人的关系,而是基督进入“我”而具有的生命关系,是祂住我们里面”,潘霍华在此通过“基督教位格概念”对保罗的神学观念—— “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2:20)”进行神学阐释与运用。
潘霍华用两个方法讲基督论,一个是否定性(批判性)基督论。否定性基督论是为基督论划定一个界限,基督是完全的人与完全的神,在这个前提下,对基督论的理解可以有一定的调整,于是就有了一个重要观念,叫属性交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属性交流:第一,属性之属,当我们呼叫耶稣基督之名的时候,既是指向他的神性,也是指向他的人性。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永远在一起;第二,行动之属性,是耶稣基督的宝血洁净我们,认识耶稣的事工与认识他的位格是一致的;第三,荣耀之属性,复活的基督就是复活的耶稣,耶稣就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稣。
另外一个方法是建设性的基督论。基督是那位已然成为人者,既是降卑者也是升高者。
潘霍华牧师认为我们对基督的理解,对基督启示的领受应该在基督的团契内,基督团契之外无完整的基督信息。
教会不是一个宗教机构,而是基督的团契,现今“追随基督者”的团契就是基督的身体,是“今在的基督”。教会是基督追随者的团契,“圣徒相通”,故而潘霍华牧师早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非宗教的基督教”带给今日教会的启发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牧师分享结束后,同学们也交流了各自阅读本书的收获与体会。最后,刘牧师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了一一解答。(学生会学习部翟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