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协和神学院第二十四期博雅读书会于2014年11月21日晚18时15分在博雅斋如期举行。本次主讲嘉宾是本院陈永涛博士,他以“先驱心声:赵紫宸的神学遗产”为题,向读者呈现了赵紫宸先生这位中国神学家的神学遗产对今天中国神学的构建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本期读书会由刘美纯老师主持。

陈博士首先谈到,自己之所以喜欢研究中国神学家,源于他就读于本院时所学的《中国神学家介绍》这门课。受这门课的影响,他开始对中国神学家感兴趣,也因此把对赵紫宸神学思想研究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课题。他还鼓励同学们可尝试将研究外国神学家的注意力转移一些到研究中国神学家身上。
接着,陈永涛博士介绍了赵紫宸先生的生平:他的家庭宗教背景、受到的教育、诸多的经历和头衔。简单来说,赵紫宸先生不仅在中国知识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也是一位有着极高国际声誉的神学家。他一生中思想上重要的改变就是他在信仰上有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的变化,由于他在1941年接受圣公会主教何明华牧师的按立,他从卫理公会转到了圣公会服侍,这使他后期的神学思想受圣公会的影响。
陈博士指出,赵紫宸先生受到比较大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包括:美国的自由主义神学、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的人格主义、饶申布什和社会福音、巴特和新正统神学、卫斯理宗和圣公会传统等。他将这些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神学的思考,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构建中国神学的努力,尤其是他的神学处境化方法:去西方化,再处境化。
陈博士介绍说,赵紫宸先生在构建中国神学的努力中,基于自己对耶稣基督认识的转变,从早期提出的“中国基督化”开始向后期的“基督教中国化”转变。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方法、手段,前者主要是基于福音事工、宣教事工的层面,后者是基于教会神学、教义经验的层面。同时,他还提出了“从人神耶稣”到“神人的基督”以及“神人同性”的思想。陈博士认为,这也是“赵氏基督论”的转变,早期的基督论反映出自由主义和中国人文主义的影响,而后期的基督论反映出他回归到基督教传统。赵紫宸先生在神学上有所调整,是因为他认识到人的罪性的严重性,此外,他后期神学的转变与他在狱中的经历也有关。
陈博士最后总结道:赵紫宸先生的神学是对传统的回归,不是传统主义,就像一句名言所说“传统是死人的活信仰,而传统主义是活人的死信仰”。(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