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受难的抒情与叙事:巴赫《马太受难曲》赏析”——一场特殊的读书会于2015年3月27日18时15分在图书馆博雅斋举行。在邢晟老师浑厚的男中音的叙说中,听众被带入了巴洛克—古典音乐之旅,在纪念、默想耶稣受难复活的大斋期,向听众呈现了阐释信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清唱剧。
为了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巴赫于1724至1727年间创作的、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26-27章叙述耶稣受难过程的清唱剧《马太受难曲》,邢老师首先向听众简要介绍了西方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历史。从格里高利圣咏到教会戏剧,再到将复调音乐完美信仰化了的‘音乐王子’帕莱斯特里那,再到路德宗的众赞歌,再到早期歌剧的宣叙调的音乐形式。在大家了解了这些音乐形式及内容后,再来聆听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巴赫处在巴洛克到古典音乐的时代,《马太受难曲》是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浪漫时期交叠之时的音乐作品,既是巴洛克音乐的高峰,也开启了古典浪漫音乐,是复调音乐与和声音乐结合的范例。它由叙事和抒情两部分相互穿插组成。叙事部分的唱词为《马太福音》中完整的第26章(即第一部)和第27章(即第二部),抒情部分主要为皮坎多所作,并选用了其他作者的诗歌。
由于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全剧演出约需3小时多,邢老师带领听众一边观看、聆听、一边讲解。所用的音乐版本是1993年由库普曼指挥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在一所教堂中的演奏。通过邢老师的讲解,听众对作品中的音乐形式及内容的表达——咏叹调、宣叙调、众赞歌等都有了清晰的理解。
邢老师还介绍了《马太受难曲》的另两个音乐版本: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版本和1954年的最早的由费舍尔?迪斯考指挥的版本。
最后,邢老师表示希望中国基督教能有更多自己的音乐家创作我们自己的教会圣乐,也希望我们传道人能够在这方面有知识与心志去更好地牧养基督徒音乐家。(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