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的先知与悲情诗人——耶利米与屈原的对话:《问天》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一举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虽有心报国,终无力回天。怀着亡国之痛,屈原独自来到汨罗江,投江自尽。屈原留给中华文明的是其《天问》的精神向度。整篇《天问》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读来荡气回肠。但是,这些提问固然很好,足以展示他的广博的精神世界,却并没有答案。
主前626年,耶利米作为南国犹大的先知,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向百姓宣告神的审判将要临到。被掳之后,仍然坚持履行先知的职分,从未忘记神对他的呼召,直到为之殉道。在他执行先知职务的漫长岁月里,耶利米警告神的子民,由于他们犯罪,国家将遭受严重的灾难。他在世的时候亲眼目睹预言的实现:耶路撒冷陷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手中,城和圣殿被毁,犹大的君王和人民被掳到巴比伦。此时,耶利米却向百姓传讲神不变的爱,预言将来人民要归回故土,重建家园。
《问天》,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屈原和耶利米的相遇,他们曾经问过,你我继续在问……”
主讲:陈东风老师
主持:刘美纯老师
时间:2015年6月17日(周三)晚上19:00-21:00
地点:图书馆博雅斋
讲员介绍:陈东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新加坡三一神学院道学硕士、文学硕士,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院牧。著有《北京石刻博物馆法国耶稣会士墓碑人物志考》、《基督教学》(合作)、《道路无限》(合作)等书,且在国内外学刊发表有关东西方交通史及跨文化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