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读书会讲员胡太春博士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价鉴定专家,他以“从中国近代新闻史角度看清末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为题,对19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在中国报刊史上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详尽而又生动的介绍。
讲座一开始,胡博士向同学们讲述了他投身于中国新闻报刊事业的缘由,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新闻报刊事业人才缺乏,促使他有志攻读新闻专业,并从此与新闻报刊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接着,胡博士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自己的著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下册),特别提到概述修订版中有关西方传教士的内容。
胡博士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报纸——《邸报(或京报)》,以及民间报纸——《民报》。胡博士说,这两类报纸都是封建社会的信息传递物,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两类报纸后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到晚清的时候,随着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这是清末西方来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背景。与传统的报纸相区别,传教士们所办的报纸,称为《新报》。
关于清末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胡博士分三点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解。第一点是关于1816至1858新教来华传教士创办的中西媒介嫁接品《新报》。胡博士为同学们具体地分析了马礼逊的《察世俗》和《杂闻篇》、郭实腊的《东西洋考》、麦都思的《遐迩贯珍》以及伟烈亚力的《六合丛谈》等,指出这些报刊如何将西方的内容用中国的形式加以包装。

胡博士分享的第二点是关于1861至1895年传教士在华译书办报为清政府洋务新政服务,较系统地引进西方近代科技新知。他具体地分析了京师同文馆丁韪良的《中西闻见录》、傅兰雅的《格致汇编》、江南制造局的传教士活动和《西国近事汇编》、以及林乐知、李提摩太和《万国公报》对维新变法的影响。
胡博士分享的第三点是关于明清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报刊活动,这是继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以后第二次中西文化更为广泛深入的交融。
胡博士的讲座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思路清晰。在讲座中,胡博士还鼓励同学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为中国教会做贡献。

(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