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5日晚,新加坡长老会牧师、圣经公会华人事工委员会主席李宗高博士应邀以“角色与真我”为题,就基督徒如何活出真我的话题在博雅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李博士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一则新闻报道,指出了明道与行道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他进一步指出,听道与行道之间的距离就是信心与行为的距离,这在信徒中很普遍。现实生活中的试探与诱惑显出人性的败坏与脆弱,李博士认为这正如保罗所言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

接下来李博士邀请同学们诵读曹雪芹的《好了歌》,他认为《好了歌》可以作为基督徒检视自我的一面镜子。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普遍的现象。这首歌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权、财、色的欲望,以及对劳碌、虚空结局的无奈,李博士引用耶17:9和太23:27的经文告诉同学们,人的言语与行为并非简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利赛人的基因”,所以活出真我并非易事。
李博士认为,人倾向以表演来掩饰真我丑陋的一面。表演是人性的一部分,且是很普遍的现象。李博士向同学们发问:作为牧者的我们是否需要认真察看我们的行为?我们表里一致吗?我们日常生活中表演的成分有多少?他认为真我不是天使,也不是活在天堂的人,真我有许多的需要、限制、瑕疵、脆弱、恐惧、欲望、秘密、试探与诱惑,又活在这样的人群中,同时又必须面对人生各阶段的处境与挑战。

接下来李博士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同学们分享杜尼耶医生的一生及他的书《角色与真我》。杜尼耶医生率先提出“医治整个人”的独特观点,同时也指出活出真我的可能性。李博士认为,杜尼耶从医生的角度,从人的需要来看待全人,对人性的了解非常深刻,这比牧师对人的关怀更有针对性。
李博士告诉同学们,他早年就接触到了杜尼耶的书,除了家人与牧长之外,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杜尼耶。经过多年的回顾与反思,他醒悟到,基督徒的成长目标就是活出真我。
李博士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角色,而角色也会随着年龄、时间、空间的改变而转化。面具与脸谱是摆在真我脸孔前面的,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由我们的利己心、虚荣心所造成。李博士与同学们分享了两张图片,他说两张图片可以作为人的心灵导图。李博士指出,人心复杂多变,人对自己的认识也相当有限,人几乎成了角色的奴隶。人不断努力掩饰真我以维持我们想象中的自我,伪装表演几乎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即使人愿意,人也无法避免这种恒久的虚伪。他认为这一切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人需要悔改、回转。

李博士最后指出,我们虽然不完美,但是神的恩典带来赦罪的平安,又有圣灵在我们里面,我们便可能超越先天与后天的诸多限制,让真我成长。他特别鼓励同学们在以后牧养信徒的时候,用真我牧养,这样信徒会成为真信徒,不然就只是一群演员。
讲座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李博士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真正的认罪是什么、真我与人性及性格有什么关联、面对成长中的伤痛与失败的经历,人如何能够“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人是否要抛弃自己的角色而活出真我等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