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图书馆于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晚在四楼博雅斋举办了第五十五期博雅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到山东大学宗教学系赵杰教授。赵教授的讲题为“礼教中国的秩序观念与中国社会的宗教关系——以‘圣地’曲阜为例”, 主要根据对山东曲阜调研成果,介绍当地的宗教生态,并以曲阜为例,探讨中国社会的宗教关系。讲座由本院王嘉伟老师主持。
赵教授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引入“礼教中国”的概念,而“礼”之代表即孔子所创立之儒家学派,因而把“礼教中国”叫做“儒教中国”。历代以来,不同宗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均呈“政主教随”或“政主教辅”的关系模式。来自国际社会的观察报告:目前的中国已经由老三教(儒-释-道)作为统一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本的时代,进入了新三教(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西方自由主义)分头挺立、争夺和竞争作为中国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时代。

被称为儒家文化“圣地”的曲阜,也可谓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自来呈现着多样性的宗教文化。一是孔子-儒学作为思想学术系统;另一个是孔子-儒教作为崇拜和祭祀系统。赵教授在调研中关注曲阜的六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以及儒教在日常生活状态中,如何生存和发展,以及各宗教之间的关系。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孔子-儒学-儒教作为影响中国人生活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思想-文化符号,在曲阜并未作为一种“宗教”参与到当地的宗教竞争之中。因为角色和“职司”不同,所以曲阜的六大宗教与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文化及儒学-儒教并不构成直接的对立和冲突关系,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互不侵犯、相安无事的和谐与和平状态。同时也未曾发现曲阜乡民供奉孔子像和祈求孔子保佑的现象,曲阜乡民并不把孔子列入能够赐福禳灾、保佑平安的“神灵”行列。
调研结果建议:所有宗教团体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宗教市场”竞争——自由竞争、合作共赢,开展教际间的对话,找到契合点。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回应、提问,赵教授针对“六大宗教”概念、“中国性”等问题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