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期读书会于2018年10月18日晚19时20分在图书馆四楼博雅斋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的主讲嘉宾是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邹广胜教授。我院严锡禹老师主持。

在讲座一开始,邹教授就指出他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理论主张如何对人、对社会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包括国家如何进步及个体如何提升修养。邹教授以问题开始,以对问题的问答展开他的思考。邹教授指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部分,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有其价值和重要性。但在弘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也需要分清精华与糟粕,避免对儒家文化的曲解和美化,去除某些形式主义的东西。邹教授特别指出《孝经》、《弟子规》里面的许多价值观显然与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

在讲座中,邹教授肯定了儒家文化的贡献和价值。儒家对善和美有所追求,讲究善美结合,尽善尽美。儒家所有的仁爱、诚信、慎独、求道、成圣等观念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儒家中庸思想今天仍有其的现实意义,表明了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邹教授在充分肯定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所有的巨大贡献与价值的前提下,对儒家文化自身在历史发展及思想主张中出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儒家文化常常会导致对现世利益的过分强调,如对权力、官场的崇拜和等级观念的形成,体现了对亲情的过分重视,如果过分强调以血缘作为取舍的依据,则不利于社会正义、法制、平等、秩序观念的建立。儒家文化在现实中也常常面临知行合一的挑战。
在讲座的最后,邹教授指出一个好的文化一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他认为,在当今倡导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对儒家的某些批评当作对中国文化的批评,甚至看为是对孔子的不敬。我们应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看法,也应把孔子与后来的儒家加以适当的区分。
邹教授风趣幽默的风格和接地气的语言将本次讲座推向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到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对基督教自身问题以及儒家将来可能的发展等。在同学们积极参与、热烈回应的气氛中读书会顺利结束。

(院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