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博雅斋读书会于2015年4月28日星期二晚7:15举行。主讲人林治平教授通过主题经文约书亚记24章14-15节:“……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以“迈步向前,传承宣教”为题作了精彩演讲。林教授从马礼逊、戴德生、马雅各父子和曹雅直的故事阐述了“宣教是什么?为什么宣教?怎样宣教?”的问题。
林教授首先介绍了《宇宙光》杂志的编辑初衷,他通过“撒种的比喻”指出其目的是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找到适合福音种子落土生长、开花结实的土地。强调“土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对福音种子的重要性。林教授指出:任何事件都是被符号标记和传达的,而面对相同的符号,不同的文化会给予不同的理解,所以如果不深入正确的了解符号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无法正确解读和理解符号的真实意义的。所以,要想找到适合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地,必须要深刻认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对于宣教亦是如此,宣教应该重视借助本地符号传达背后的意义,而不是仅限于符号本身。林教授用浅显易懂的生活例证和幽默诙谐的语言阐明了这一复杂的问题。
接下来林教授从教会史的角度具体来阐述宣教这一教会尤为关切的问题。首先,林教授以马礼逊为例简单分析了马礼逊的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真实还原了马礼逊来华传教的过程,厘清了很多误解。林教授指出,宣教就是从“我不能,上帝能”开始的。林教授又讲述了戴德生信心事奉的一生和马雅各父子在华宣教的故事,他们在中国的宣教无一不验证了“我不能,但上帝能”这句话。这对在神学院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与鼓舞。这也让听众认识到对于一个事件只是简单的认识和在其具体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深刻解读所带来之感受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人们对具体的事件的单纯的符号表面意义的解读造成了误解。另外,林教授也指出,每一个事件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不仅需要在特定的背景下还原历史,也需要从人的一生的生命经历去看待,不论是马礼逊还是戴德生、马雅各或是其他传教士,林教授通过对他们一生的经历真实的描述和细节的还原给听众带来了生命的的震撼。
林治平教授简介:东吴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外教研究所硕士;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前中原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宗教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山大学、福州大学、青岛大学客座教授;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总干事、晨曦会董事长、伯大尼育幼院董事长;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化专题、全人教育专题、生命教育专题。(图书馆供稿)